(一)天文历法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物生灵遵循着生、老、病、死的法则,匆匆而来,须臾而去。当他们仰望苍穹,但见天地苍茫,唯有群星闪耀,亘古未变。
日月星辰,高高在天,无论在鸿蒙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或明或暗的光辉。这个世界的生灵,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将白天天上最亮的天体叫做太阳,将夜晚天上最大的天体叫做月亮,点点繁星也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名字。
太阳、月亮东升西落,日夜轮班,出现在辽阔的天穹。群星以天中最高最远的紫微星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白昼,繁星隐藏在强烈的阳光之下;夜晚,闪烁的星光伴着柔和的月光,将夜空点缀得格外生动幽远。
对于鸿蒙世界的众多生灵来说,日月星辰就是上天赐予的指路明灯,他们依靠观察天体的运转设定历法、辨别方向。在许多种族的文明里,日月星辰是天上神仙的化身,它们的各种变化预示着世间万物的变化发展。因此,这些种族凭借各自对天体的认识,创造了各自的占星理论,希望通过观星明确上天的意旨。
在众多生灵之中,人类对天体的了解最为全面,他们的占星理论被许多种族认同并改造借用。作为占星术的核心理论,人类认为天体与世间万物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在他们的占星理论中天体各司其职,影响着世间不同的人和事。
1、观天司:主管天象观测、历法修订,在七国分裂以后,这一职能仍然由鸿蒙古国的礼部观天司负责,仅保留了京都范围统治权的鸿蒙古国利用这一规则对各国施加影响,一直企图复国,直到第十六次京都大战,鸿蒙国被灭,京都被焚毁。
2、天正官:派遣到各地负责天象观测、历法公布的官员,一般都是世代相传,很多人是神王时代的旁系血亲或者人王的旁系。因为具有和远古神王、虚无之主沟通的力量,所以他们本身也显得很神秘。
3、天文:通过观测天空中的日、月、金、木、水、火、土衍生了一系列的天文知识,各国略有不同。根据次观测结果,将一更(白天黑夜变化一次)分为晨现、半中、中天、过中、昏现、露出、昏定和半昧八段;一年有春草季、灰雨季、枯叶季和白冰季,共 365 更。
4、日:太阳星。东升西落。
首先为地上生物所知的星辰是太阳。太阳自东向西围绕大地运行,所到之处即带来无尽的光芒与纯正炽烈的精神。太阳代表光明,生长,建立。
白天,天空中唯一可见的天体。太阳是天上最大的天体,阳光融合了所有色彩,在不同的时候散发不同的光芒,没有人能说出太阳是什么颜色,因为他的光芒似乎包含了所有的色彩。普通人只是笼统地把它称为金色。
在星象者还未作为一种职业而出现的年代,人类已经用太阳来计算时间的流逝。太阳运行的周期被称为一日。太阳处于地平线上的时间段被称为日,阳光普照,养育芸芸众生。 处于地平线下的时间段被称为夜,万物将看不到太阳的出现,静寂等待复苏。
太阳的直径为周天的三百六十分之一,是最大的星辰之一。有的星象家也以太阳在天空中移动一个直径长度的时间作为相对较短的时间单位,称为度。
即使是在日间仍能看见除太阳外的其他一些星辰,太阳的光芒并不能淹盖其他所有星辰的光芒。主星的光芒在日间也能被看见,但那些较小的星辰,也称次星,就隐没在天空的光辉中,较难分辨。只有极少数目力极好的人才能勉强看见其中相对较亮的一些……
5、月:太阴星。东升西落。
当白天,天空中唯一可见的天体,太阳从西方落下后,月亮作为夜晚,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指引着处于黑暗中的万物不会迷失。月亮代表希望,静寂,繁殖。
月亮本身并不发光,需要吸收其他星辰的能量,才能发光。同时这些光亮还会被黑夜的黑暗所吞食。所以月亮的月圆月缺,周期为三十日。每三十日,月亮将有新的变化,而人族也通过月亮的变化,将看不到月亮的新月之夜定为每月的第一日,之后月亮逐渐变为圆,十五日时月亮正圆,之后月亮又缺。月盈月缺,影响潮涨潮落。
6、星云:其他星云
人类依天象变化而求生存,天灾是无法抗拒的,因此造成人类的宿命感;而他们发觉宇宙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影响着万物兴衰,甚至人的命运。从而引发了如同各个种族之间祭告天地的职业:星象师、观天司、祭祀等。
同时除去日月、仰望夜空中犹然可见的三块较为密集的星垣,从高到低,按照东方人类学说共分为紫微星天,天市星天,太微星天。
1、紫微星天:夜空中最高的一垣,因为离地面很远,只能看清最亮的紫微星和北斗七星。
(1)紫微星:即北极星。紫微星散发着紫色的光芒,十分耀眼,是夜空中最亮的一颗星。由于离地面十分遥远,对九州人来说,紫微星是不动的,群星都围绕它运转,因此他们以紫微星为中央极星,又称“帝星”,象征帝王。
(2)北斗七星:北方天空中,围绕着紫微星周围转动的七颗较亮的星,因排列成斗形而得名。北斗七星从斗身上端开始,到斗柄的末尾,按顺序依次称作: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其中天枢、天璇、天机、天权四星为斗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些,就可见到紫微星。人类常常运用这个方法来定位紫微星,在夜里寻找方向。北斗七星随着季节的不同,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同。斗柄指东则为春,指南为夏,指西为秋,指北则冬。人类以北斗七星斗柄两次指向正东的间隔时间为一年。
2、天市星天:紫微星天之下的星天,离地面较远,这里群星密布,如同天市。其中有五颗星最大、最亮,分别占据东、南、西、北、中央五方星空。称为五帝座。
(1)东方岁星:即木星,散发青色光芒,春季最亮,五行属木。
(2)南方荧惑:即火星,散发赤色光芒,夏季最亮,五行属火。
(3)西方太白:即金星,散发白色光芒,秋季最亮,五行属金。
(4)北方辰星:即水星,散发玄色光芒,冬季最亮,五行属水。
(5)中央填星:即土星,散发黄色光芒,在天有异象,大寒大暑气象时最亮,五行属土。
妖族,以天市星天为主要主要吸收能量来源之一。
3、太微星天:天市星天之下的星天,离地面较近,由数百颗明暗不一的星辰组成。太微星垣象征朝廷、政府。
(1)太微星:太微星天中最亮的一颗星,比紫微星略小,散发金色的光芒,比紫微星略暗。太微星象征辅佐帝王的权臣。
(2)二十八星宿:围绕太微星最近的一百八十颗星,分为东、南、西、北四宫,共二十八宿。
1.东宫青龙: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共28颗星,形似苍龙,居东方天,五行属木。根据各自形状不同,又分别称为: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2.南宫朱雀: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共62颗星,形似朱雀,居南方天,五行属火。分别称为: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3.西宫白虎:有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共48颗星,形似白虎,居西方天,五行属金。分别称为: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4.北宫玄武: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共32颗星,形似玄武,居北方天,五行属水。分别称为: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
(二)度量衡
一、计时单位:
1、日:太阳两次从东方升起的间隔时间。
2、月:两次新月的间隔时间。一月有三十日。
月相:
新月:每月第一日,又称朔日,月亮几乎在黑夜中消失不见;
上娥眉月:每月第二日至第七日,月亮只有西边的部分明亮,如同弯弯的娥眉;
上弦月:每月第八日,月亮西边部分明亮可见,如同半圆形的弓弦;
凸月:每月第九日至十四日,月亮西边明亮的部分越来越多。
满月:每月十五日,又称望日,月亮变为正圆。
残月:每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月亮由圆变缺,西边明亮部分减少。
下弦月:每月二十三日,月亮东边明亮部分,呈弓弦状。
下娥眉月:每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月亮只有东部部分明亮,逐渐消失不见。每月三十日,月亮消失不见,又称晦日。
3、年:北斗七星两次指向正东方向的间隔时间为一年。一般来说,一年有十二个月。因北斗七星与月亮圆缺的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人会依照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多设置一个闰月,此时一年有十三个月。每十九年中增加七个闰月,即“十九年七闰法”。
4、时辰:将一日平均分为十二个时辰。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又平均分为初、正两部分。如子初、子正、丑初、丑正……每天以半夜的子时为第一个时辰。
5、刻:将一日平均分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
6、更次:对于夜晚的特殊计时单位。把太阳落山至第二天太阳再次升起的这段时间,分为五个更次,每一个更次相当于一个时辰。九州人认为这段时间是万物休养生息的时间,因此称为更,有更改、更新之意。
更次与时辰对应表:
初更:戌时,黄昏时分,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二更:亥时,夜色已深,人们大多已经入睡。
三更:子时,夜已过半。
四更:丑时,公鸡在此时打鸣。
五更:寅时,黎明之时,太阳就要升起,是日夜交替之时。
二、季节节气
季节是按照气候的变化来区分的,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九州设有专门的星官,推算历法,颁布天下。百姓将按照历法中显示的节气,进行播种、收割等等劳作。对于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七国之人,季节、节气至关重要。
1、四季: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三个月,含有闰月的那一年,其中一个季节有四个月。每一季有六个节气。轩辕之地的九州地区,四季分明。而生活在其他地区的种族,根据各自的气候不同,对于季节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汛季、旱季、雨季等。
2、二十四节气:根据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一个季节有六个节气。从年初到年末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气:二十四节气中,有十二又被称为中气,分别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中气用于设置闰月,有些年份中有一个月里没有中气,便在此月后添加一个闰月。这样的年份,每十九年中会有七个。称为“十九年七闰法”。例如这一年中八月没有中气,便在其后添加一个闰月,称为闰八月。
三、纪年方法
鸿蒙大陆的文明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发明了三种纪年方法,在不同场合下使用。
1、纪元纪年法:鸿蒙大陆上最早使用的纪年方法。传说在人类刚刚诞生之时,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整日担心受到山林野兽的攻击。后有燧人氏发明了取火的方法,人类逐渐强大,占领了大陆。后世认为燧人取火是九州人族文明的开始,便追溯这一年为纪元元年,以此类推,以此纪年。九州之人将火种和纪元纪年法带到了轩辕之地的许多地方。在沧海灵荒世界的众多文明中,通用纪元纪年法。
2、干支纪年法:因纪元法年代过于久远,不便日常使用,因此九州人又发明了干支纪年法。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把干、支按顺序配合。每六十年一个循环。因第一年为甲子,所以每六十年又称一甲子。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兵荒马乱的年代,百姓普遍采用干支法纪年。
3、年号纪年法:曾几何时,鸿蒙世界第二纪七大神王之一,他在位时,疆土最为辽阔。为了让天下的百姓知道他所在国家的主人是谁,时刻以帝王为尊,他设定了只属于自己的年号。至此以后,其余几位神王纷纷效仿,人族的每位帝王登基即位,都要改元,诏告天下。有时国中发生大事,帝王也会改元,因此每位帝王在位时,可能会拥有不止一个年号。例如:人族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称为建元,这一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为建元二年,依次类推,直至神王更改年号,或新王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