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晴!”沙哑低沉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黎若晴抬头看着站在门口的两个身影,突然哽咽,这两个人居然追到这里。
“夏言郗!林致维!”你们!你们怎么来了?”黎若晴看着两个人风尘仆仆的样子,想必是赶了路过来。
“若晴!你突然不告而别,我和!我和林致维很担心你。”夏言郗现在早看不出那妖孽的样子,下巴冒出青色的胡渣,但是那双桃花眼依然明亮。
“对不起,我只是想散散心。”黎若晴低着头。
“晴晴啊,这两个小伙子不错咧,那个是你的、你的男朋友?”苗家阿婆说着生硬的普通话,看着两个出色的男生关心黎若晴的样子,笑眯了眼睛。
“阿婆,你想哪里去了,我们!”黎若晴听苗家阿婆的话,有些脸红。
“阿婆也年轻过,看那两个小伙子的眼睛就看出来,他们喜欢你咧,你这小丫丫,不知道选哪个就躲到这边来了。”苗家阿婆笑着说。
“才!才不是呢。我、我回屋了。”黎若晴红着脸,转身回屋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黎若晴就背着包出门,本来打算在住两天的,但是,多了两个人,黎若晴还是很不自在。两个大男人坐在自己身边,引来无数目光,黎若晴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终于到了大理站,黎若晴先找了旅馆,休息了一下。
还没等多长时间,就听到敲门声。
“若晴海东雪梨,你尝尝!肉质雪白细嫩,汁多香甜,咀嚼不留渣滓,含有丰富的苹果酸、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B、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有生津止渴、润肺消咳之功效。”夏言郗倚在门框上,手里拎着一个果篮。
黎若晴接过果篮,然后关上房门,将夏言郗关在外面。换上睡衣,准备休息,又是一阵敲门声。
“若晴,我买了一些雕梅给你,雕梅是白族传统名特食品。据史书记载,远在唐代南诏时期,就有探亲访友相互馈赠雕梅的风俗。雕梅因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而得名。制作工艺是以盐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盐梅浸泡,取出凉干,再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从空隙处挤出梅核,中空如缕,轻轻压启成菊花状,锯齿形的梅饼,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许食盐,以去梅子酸味,然后放入砂罐,再用上等红糖、蜂蜜浸渍数月,待梅饼呈金黄色时就可从瓶坛中取出食用。雕梅食味清香、脆甜。酸中带甜,沁人肺腑,生津解渴,开胃提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份,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食品。雕梅既是大理地区的一种美食,又是精心雕琢的手工艺品。洱源县素有“梅子之乡”的美誉,当地白族姑娘大都从小就学制作雕梅,因此这项手艺往往成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当地风俗,在她们出嫁之前,呈献给婆家的见面礼,就有一盘精心雕制的雕梅。”林致维兴致勃勃的讲着雕梅,却没发现黎若晴抽动的眉毛。
“谢谢,恕不远送。”黎若晴有一次摔上门,也不知道这家店的老板会不会找过来。
林致维摸了摸险些被门撞到的鼻子,舒了一口气。
“呵!”夏言郗站在不远处,手臂环在胸前,一副看好戏的样子。林致维弹了弹身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转身回自己的房间了。
终于清静了,黎若晴躺在床上,看着桌子上的两个果篮,心头漾起一丝甜蜜。
休息过后,黎若晴背着挎包,出去游玩。这里是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南诏古国,佛道胜地,风花雪月的大理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苍山洱海珠联璧合,文明古都极具神韵,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一块宝地。大理州境内的南诏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宾川佛教圣地鸡足山,以及挺拔雄伟的苍山,明媚清澈的洱海,蝴蝶泉的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神奇的画卷。大理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的民族风情为特色而闻名遐迩。
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白族占有全市人口的65%。白族风情多姿多彩,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
黎若晴在一位摆摊的老人那里淘了一本洞经古乐。白族音乐洞经古乐原为一种道教音乐。在明代时期由内地传入西南。随后,在长久的历史演化之中,这种道教音乐慢慢地为西南少数民族所接受,并逐渐融入了民族音乐与乐器,最终形成了现在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洞经古乐。巍山洞经音乐与大理洞经音乐为洞经音乐的两个分支。巍山洞经音乐融入了南诏音乐的古典与庄重;大理洞经音乐融入了白族民乐的优美与动听。虽然音色之中偶有区别,但是在乐器方面同采用了笛子、锣、鼓、二胡、三弦、绕、铃子等为伴奏。洞经音乐常常是在诵经之时进行演奏的。诵经腔调随着音乐游走,相互融合,无比庄重,宛如对古代英雄的赞歌,可谓是天籁之音,悠扬飘逸。
黎若晴坐车到了白族乡民居住的地方,白族民居一向外观整齐、庄重、大方,白墙青瓦,古朴大方。房屋由大量石料建成,墙基、门头、窗头、横梁皆用石头砌成,屋顶以板瓦为沟,筒瓦为顶。民居内部庭院多有讲究,往往依据住家的富裕程度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为“两房一耳”,即两幢楼房互相垂直,交叉处有一耳房;二为“三房一照壁”,即三幢楼房,主房对面为照壁;三为“四合五天井”,即有四幢楼房,每一处交叉点都有一耳房;四为“六合同春”,即有两个大院,每院三幢楼房,各方的楼廊彼此相连,通行无阻,称为“走马转角楼”。白族民居尤为讲求盖门楼,通常盖门楼的形式为“一滴水”,即为普通的坡屋,朴素大方,而另一种形式“三滴水”则显现了一种华丽,其建筑十分精美,飞檐翘角,宏伟壮观。白族民居中的照壁也显现了民居的特色。照壁是装饰性的建筑,象征了吉祥、福禄与安康。各种各样的照壁也体现了主人的意愿与企盼,堪称白族民居建筑的精美艺术品。
黎若晴还观看可大理白族的霸王鞭舞,霸王鞭舞是白族民间舞蹈的特色代表。舞蹈表演所用的彩棍为山竹所制,竹间穿有一串三枚或两串六枚的铜钱。舞蹈时,舞者右手持彩棍,左手拨动鞭的两端,并用鞭轻打身体各关节。霸王鞭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配合这音乐的节奏,更加优美动听。霸王鞭舞有上百种舞鞭方法,舞蹈动作连贯,轻盈矫健,而且常常能与其他舞种相合拍,组成多种动作,形成“一条龙”、“四梅花”等队形图案。霸王鞭舞老少皆宜,并且人越多气氛越热烈。民族节日期间,每每于各白族村寨之中欣赏到如此趣意盎然,动作美观、轻灵的舞蹈。
大理的民风民俗也非常的有味道,黎若晴觉得自己越发的乐不思蜀。游走在大街小巷,拍下见过的人和物,这种感觉真的很享受。
黎若晴又去了太和城遗址,这里作为南诏开国都城之前,已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河蛮”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17年),蒙舍诏主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开始了统一六诏的大业,“夺据大和城”。次年,被唐王朝册封为首任云南王的皮罗阁对大和城进行了增修扩建。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皮罗单身汉率众离开蒙舍诏定都大和,大和城开如了作为南诏开国都城的历史。唐天宝六年十月(公元747年)南诏王阁罗凤又在大和城西部的核桃山顶增筑内城,“因唐赐金刚经至,故名金刚城。”到了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决定“更徒苴咩城”,太和城结束了作为都城的历史。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既然来了大理,就不得不去大理三塔了,黎若晴直接从太和城遗址坐车去了大理三塔。大理三塔叫做崇圣寺三塔,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是由一大二小三个组成。大塔又外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为9.9米,凡十六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塔顶上角设金翅鸟,在1925年大理地震时随搭刹震落。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旧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大理玩了四五日,黎若晴决定去下一个目的地,但是,自己身边的这两位大神确实需要处理一下。
所以,第二天早晨,夏言郗和林致维从服务员哪里收到一封信。信的大致内容就是黎若晴已经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但并没明确的说去哪里,只是让他们自己去找,谁先找到她,就优先考虑他。一起去旅行。夏言郗和林致维对视一眼,各自收拾行李,赶去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