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体经络学
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中,用两个字构成一个词,每个字都各有各的讲究,绝非是同义的重复,例如“命运”二字,“命”是固定的东西,一个人生下来后,年、月、日、时为四柱,每柱有天干地支各一字,共八字,将人固定住了;而“运”是流动着的,或是每年(小运)或是十年(大运)一个变化。“干支”两字也如此,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象树干那样是为主的东西,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指的是树干以外的枝杈,是为次的东西。
而“经络”两字,也如此。
经是指经脉,络是指络脉。经脉如经路,为纵行的干线;络脉如网络,为横行的分支。经络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联系全身、运行气息的通路。它们纵横交叉、循行于人体内外,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孙络、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等部分。
具体分支见下图: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中的主要部分,又称为十二正经。十二经脉的走向为:
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足三阳经一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间;少阴、太阳在后,在躯干部。手足三阳经分布在头面、躯干的前、后、侧;手足三阴经分在胸腹部。
十二经脉在体内各属,络于一定的脏腑。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组成表阳里阴的组合关系。各经之间又相互衔接,成为全面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沿着一定的方向循行。
十二经脉是气血流注的通道。经脉中气血运行是照应着时辰变化而一经接着一经的。手足阴阳经互相衔接,循环相贯。循行开始于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连,环流不止(见表)。
人体主要器官活动规律表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指任、督二脉、以及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而言。所谓奇经是指有别于十二正经脉,另辟蹊经而行的经脉。它的分布和作用不像十二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表里相配,气血循行流注。它具有调节十二经脉阴阳气血的功能。当十二经脉中气血满盈时,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人体生理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又能够灌输和供应。
络 脉
是从经脉分出的支杈部分,它像一张网一样遍及周身。络脉比经脉细小,位浅。主要功能是将经脉中的气血灌注到全身各部,以养筋、骨、皮、五官、七窍等组织,并沟通里表。其中大者有十五络,即十二经脉支杈,加任、督二脉,再加脾之大络,一共十五条。它们都是由表经别入里经,再由里经别入表经的络脉。
十二经筋
经筋是经络系统中连属部分,行于四肢体表和胸廓、腹腔,不入脏腑,是指十二经络所属的筋内体系。生理上的功能是联缀肢骸的动作。
十二皮部
皮部是属于十二经络系统的体表部位。这些由经脉别出的浮络无所不到,皮肤部分的气血营养,就是靠这些细小管道输送传递的。我们按其不同的经脉和所属的络脉,将体表分为十二区域,称为十二皮部。
二、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论
在我国战国至东汉时期,有一部最伟大的医学气功著作, 叫《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并非“黄帝”所作,乃是那个时代的医学家、气功家、养生学家假托“黄帝”以抒发己意,它常常以“黄帝”与“歧伯”、“雷公”的问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其中的《灵枢经》,则是最早最完备的我国古典的经络理论,现今的许多关于经络论的著作和观点,其实并未超出《灵枢经》中的说法。我们将此文稍加翻译,引录数段,读者或许对经络理论就更有心得了。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脐上四寸、中脘穴的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气管、喉咙)横出腋下,下循臑肝内(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侧边),入寸口(腕后挠动脉搏动处)、上鱼(手大指掌指关节后),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这条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其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这一经脉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 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喉结旁,胸锁乳突肌前的颈动脉搏动处),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食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手背一、二掌骨间)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肩胛骨的肩峰与锁骨相连接处)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项部、颈椎棘突隆起 处即大椎穴),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 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领(鼻梁凹陷处)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角后,下颌部)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循发际,至额颅(前额骨部,在发下盾上处)。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一在下颌角前一寸三分,一在喉结两侧),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腹正中线旁开二寸,耻骨上缘)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髂前上棘直下,缝匠肌外侧),抵伏兔(大腿前正中部),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足背),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愓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肝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歪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肩、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手足掌面与背面交接的边缘),过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小腿肚)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舌根部),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及相互功能性联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掌后小指侧的豌豆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咽喉)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
(手腕后方小指侧的高骨)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尺骨的尺侧缘),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肩后骨缝), 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眼外角),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眼眶下方)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 (颏下喉结上两侧肉的软处)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头顶正中最高点,百会穴)。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骷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处),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足外侧小趾跖趾关节后突出的半圆骨),至小指之端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骶尾骨部)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 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骨 (内踝前大骨下,舟骨粗隆下方)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 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
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流流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愓愓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形容行动要徐缓)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从胸至腹联络上、中、下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无名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手的表面,手背腕关节中),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胸中,男子两乳头中点),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额结节部),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颐,下加颊车(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耻骨部生阴毛处),横入髀厌(髀枢,相当于环跳穴部)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睥厌中,以下循髀阳(大腿外侧),出膝外廉,下外辅骨(腓骨)之前,直下抵绝骨(外踝直上三寸,腓骨下段的低凹处)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第一、二跖骨间)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足 大趾爪甲后第一节有毛的部位)。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面上象蒙了灰尘一样),体无膏泽 (润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腋下肿,马刀挟瘿(瘰疬生于颈项或腋下等部位),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腦内廉,循股阴(大腿内侧)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喉头和鼻咽部),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面若蒙尘,神色晦暗)。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五脏)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倶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故旦占(早晨预示着)夕死,夕占旦死,此十二经之败也。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当雷公问道怎么知道经脉与络脉之间的差别呢? ”黄帝回答说经脉是常常不可见的,它的虚实可以用切脉来得知,我们平时见到的都不过是络脉。”
(以下讲解起络脉来了。)
黄帝继续说道手太阴之别(络脉),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分肉之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手的锐骨部,掌后小指侧的高骨)掌热;虚则欠故,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腕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去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龋。实则节弛时废;虚则生胧——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髁,上曲颊(弯曲的颊部,在颊车穴后部位)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分布于耳、眼等器官由很多经脉汇聚而成的主脉或大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并经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踅,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別,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顶,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瘠,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经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在脐上七寸,鸠尾穴别名)——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腋下三寸,第四肋间隙)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一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以上部分,详细介绍了十二经脉、十五络脉的起点,走向和归宿,以及它们出了毛病之后出现的病状,如何医治等等。 如若《黄帝内经》产生于战国至东汉时期,那么迄今已有二千年了。两千年前还没有解剖学,医学家已对人体上的经络组织了解得如此详尽,这是十分不易的,说《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华民族医学与气功学上的瑰宝,并不为过。
据文献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幅画有各种走势的“导引图”与记载十一条脉的文字连在一起。明代李时珍说过内景隧道.推返观者能照察之。”近代研究发现,炼气功后可使经络感传现象加强,可使人群经络感传显现率增高。可见:导引、行气与经络学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经络遍布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依靠经络的联系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状态。在生理方面,经络能联系脏腑、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在病理方面,经络可抗御病邪,反映症候;在防治疾病方面,能传导感应,调整虚实。针灸、气功的治病保健的作用,也必将通过“通经活络”这一基本机制来实现。
这就是为什么气功学、武术学和修炼养真的道、佛学都要认真研究人体经络布局的原因。
三、人体气息论
无论佛道哪家,都十分重视身体内的气息流动和呼吸法 (也称御气之法)。认为通过调节呼吸达到入境,进而调节精神,达到“精气神”的相结合,便能达到修炼自己的目的。
人身上的气,也是逐时而变化的。子时复气到尾闾,丑时临气到肾堂,寅时泰气到玄枢,卯时大壮气到夹脊,辰时夬气到陶道,巳时乾气到玉枕,午时垢气到泥丸,未时遯气到明堂,申时否气到膻中,酉时观气到中脘,戌时剥气到神阙,亥时坤气归于气海。如果我们能归纳鼻息通其任、督二脉,则百脉皆通,做到身健无疾。
金元时期,有一部《胎息经注》,是注释《胎息经》的气功养生学文献,它以“固守虚无,以养神气”立论,以“伏其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立法,认为通过反复习炼,即可以达到神气相依,进入“心不动态,无来无去,不出不入”的境界,持之以恒,便可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我们引录部分如下:
胎从伏气(指纳于丹田之气)中结。
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世人多以口鼻为玄牝,非也。口鼻即玄牝出入之门。盖玄者,水也;牝者,母也。世人以阴阳气相感结于水母,三月胎结,十月形体具而能生人。修道者,常伏气于脐下,守其神于身内,神气相合而生玄胎;玄胎既结,乃自生身,即为内丹,不死之道也。
气从有胎中息。
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与影。胎母既结,即神子自息,即元气不散。
气入生来谓之生,神去离形(指精神离开身体而消失)谓之死。
《西升经》云:身者,神之舍;神者,身之主也。主人安静,神即居之;主人躁动,神即去之。神气既散,安可得生!以以人耳目手足皆不能自运,必假神以御之。学道养生之人,常拘其神以为身主,主既不去,宅岂崩坏也!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指练习气功胎息法时,保持精神意识活动的相对静止状态),以养神气。
《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
所谓意是气马,行止相随,欲使之气不离玄牝,即先拘守至神。神不离身,气亦不散,自然内实,不饥不渴也。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相注者,即神气不相离。玄纲云:锱铢阳气不灭不为鬼,纤毫阴气不尽不为仙。元气即阳气也,食气即阴气也。常减食节欲,使元气内运。元气若壮,即阴气自消;阳壮阴衰,则百病不作,神安体悦,可觊长生矣。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练气时境界),自然常住。
神之与气,在母腹,中,本是一体之物,及生下,为外境爱欲所牵,未尝一息暂归于本。人知此道,常泯绝情念,使神之出入气未能不忘,久而习之,神自注矣。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修真之道,备尽于斯,然圣人之言,不可妄求。凡胎息用功后,关节开通,毛发疏畅,即但鼻中微微引气,相从四肢百毛孔中出,往而不返也。后气续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切于徐徐,虽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气亦不流散矣。
这里介绍的胎息法,是气功学命功(以念呼吸为主的气功)的重要功法。历代气功家都认为胎息法有强息防病,延年益寿之功效。
那个传说与李淳风合著《推背图》的唐代术士袁天纲,其胎息诀为:
夫阴阳者,天地之真气,一阴一阳,生育万物,在人为呼吸之气,在天为寒暑之气。又云:此两者能改移四时之气,此乃戊己(脾,又称戊土、己土),包真气。云:春至在巽,能发生万物;夏至在坤,能长养万物;秋至在乾,能成熟万物;冬至在艮, 能合藏万物。此皆阴阳出没,升降神用,故阳气出水盛木,阴气出火盛金。阳生于子,出乎卯,阴生于午,入乎酉。此四仲之辰, 皆是天地之门户也。凡大道者,必取四时之正气。凡修行,动息为阴,定息为阳。凡作时须得心定、力定、神定、息定。龙亲 虎会,结就圣胎,名曰真人胎息也。
那位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达摩祖师是这样讲的:
夫炼胎息者,炼气定心是也。常息于心轮则不著万物,气若不定,禅亦空也。气若定则色身无病,禅道双安。修行之人,因不守心,元气失了不收,道怎成矣?古人云:气定心定,气凝心静,是大道之要。又名:还丹道人,无诸挂念,日日如斯,则名真定禅观。故三世贤圣,修行皆在此诀,名为禅定双修也。
那个最有名气的晋时炼丹道人葛洪,号抱朴子的,如是说:
凡修行之人,须要定息。息者,正也,安也,顺也,归也,伏也,宁也,静也。若四威仪中,常作如是,决入真道,勿著诸境, 虚心实腹(头脑虚静,精神内守,气沉丹田,精气盈满),最为妙也。但澄息心定,心定则气寂,气寂则神静,神静则境空,境空则寂灭,寂灭则无事,无事则清静,清静则道生,道生则自然,自然则逍遥。既入逍遥,则无量自在,得做神仙。自然五行总聚(五脏真气聚于脑),六气和合(气、血、津、液、精、脉合而为一),八卦配偶(阴阳卦象与脏腑配合),成于内丹(气功养生法 成就),身形永劫不坏矣。
各人有各人的侧重,但又有一致的精神,那便是意守丹田,平,阴阳,虚心实腹,心无挂念,意无所思,澄神定息,得成 内丹,祛病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