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时代中文网 > 历史 > 韩非子传奇 > 章节目录 > 第二章 兰陵拜师(荀子主张人性恶)

第二章 兰陵拜师(荀子主张人性恶)

书名:韩非子传奇 作者:吴越 更新时间:2015-11-02 13:58 字数:4173

上一章,说的是韩非在楚国的路途中遇见李斯,决定两人一同到兰陵去拜访“当代鬼谷子”荀况。目的是把本书中的两大主角韩非和李斯“引”出来。

下面,就要说到当时的“兰陵令”荀况了。

关于荀子,因为本丛书还有一本《荀子传奇》专门介绍,为了避免重复过多,所以本书对荀子的介绍只能“从粗”而不能“过细”。

兰陵,现在属于山东省苍山县,是个“镇”级的小地方。两千多年前,却是楚国的一个大县。秦以前,地方行政区划混乱,县可以管郡;到了秦代,结束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方才规定县归郡管。当时的兰陵县虽然是一个大县,有很高的城墙和城楼,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口,县城里最多不过一万人而已。但是历史上这个县却很出名。第一,当年荀子曾经在这里先后当过近二十年县令,而且在这里著书终老;第二,楚国被秦国灭亡之前,最后还曾经把临时国都迁到这里,勉强也算得上是“国都”一级的城市;第三,天下第一淫书《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虽然至今还没人知道他究竟是谁,但认定他是山东兰陵人,不是江苏兰陵(常州)人,大概不会错。

荀况,就是鼎鼎大名、主张“人性本恶”的荀子。人性是个抽象的东西,从宏观的角度看,本来就是“善恶”二者兼而有之的。人从猿进化而来,不可避免地具有“兽性”的遗传基因。所以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叫做“人的一半是野兽”。人具有自私、懒惰、喜新厌旧等等先天的“本性”。仁爱、谦让、勤劳等等“美德”,都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所造成。所以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强调“人之初,性本恶”,其实都不对,都是片面的。中国近代有人反对“人有人性”,说什么“人只有阶级性,除了阶级性,无所谓人性”,就更加错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去了。

荀子名况,字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yī医)氏(今山西新绛)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他的介绍非常简单,只说他五十岁的时候,曾到齐国的稷(jì季)下学宫讲学,并曾经三次担任“祭酒”——是学宫中德高望重的学者,后来成为历代国子监负责人的“官称”,相当于今天的校长或教务长。至于他五十岁以前的事迹,连司马迁也不知道,所以《史记》中连一个字也没提起。

战国时期,齐国是个东方大国。所谓“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圣地,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

齐国本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姜齐奉行“尊贤上功”的国策,很快成为强国,春秋时期,一度成为霸主。到公元前386年,姜氏因为得不到社会支持而失去政权,经过几代努力而获得齐国上下广泛支持的田和,取代了姜氏成为齐国的国君。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田氏代齐”。

“田齐”的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公元前375-公元前357年在位;注意:不是春秋时期称霸的“姜齐”的齐桓公姜小白),为聚集人才,在齐国国都临淄的西门外创建了一所“稷下学宫”,把来这里讲学的学者封为“大夫”。“稷”是齐国国都临淄西边的一个城门,“稷下”指的是齐国国都临淄西城的稷门附近,所以这个学府就因地处稷下而称为“稷下学宫”。这个学宫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

稷下学宫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制度,即“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换句话说,就是人人都可以随意议论“国家大事”,没有官方的控制,而且“言者无罪”,说错了也不要紧,所以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能够真正做到各个学派各抒己见,和平共存。

公元前356年,田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更加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公元前320年,田齐宣王即位,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了顶峰。当时四方的游士、各国的学者纷纷前来,儒、道、墨、法、名、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杂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也就是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等方面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甚至辩论输了的人,立刻皈依当弟子。稷下学宫因此达到了鼎盛时期,世称“百家争鸣”。那是一个非常自由的“百家论坛”,没有人控制言论,谁要发言,也不需要由谁来批准。

稷下学宫具有多项功能:其成员既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可以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学者们广收门徒,还起到了社会教育的效果,实际上就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稷下学宫学术气氛的浓厚,思想的自由,成果的丰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物,就是孟子和荀子。他们两个,一个主张“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主张“人之初,性本恶”,两个人都曾经在稷下学宫任职。孟子是公元前319年、也就是田齐宣王登基后的第二年到稷下的。他向齐宣王阐述了他的仁政和经济思想,提出“保民而王”的社会设想;又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起,鼓励齐宣王发扬“仁术”,推恩百姓,以德服天下。孟子告诉他:得民心者得天下,“保民”是王道的基础。荀况五十岁到稷下,按推算应该在公元前268年,也就是田齐襄王十六年,已经是孟子到达稷下之后五十年的事情了。由于时间有先后,孟子不可能知道世界上居然还有人认为人性向恶,更不可能因此而发生激烈的争辩;而荀子却可以因为两人见解的不同而对孟子的“仁政说”和“人性本善说”发起攻击。

尽管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经三次被选为“祭酒”,也就是祭祀中的“主祭”,但也只是由于他年纪最大、学说最怪、声望最高的原因而担任。他所创建的“人性恶”论点,因为和儒家“人之初,性本善”观点完全相反,所以荀子在稷下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赏识,反而被齐国人所反对、所诋毁。荀卿无可奈何,只好离开齐国。大约在公元前264年,他应秦昭王的聘请 ,西游入秦,到秦国游说去了。可惜,秦昭王对他的学说,也只是听听而已,甚至并不赏识,所以没有重用他。

我们姑且假定荀子在齐国住了四五年。既然他五十岁到的齐国,那么离开齐国的年龄,大约在五十四五岁左右。到了公元前255年,他都已经六十五岁了,游说列国没有成功,又跑到楚国去。楚国的相国春申君黄歇,倒是很欣赏他的学问和主张,但是敌不过众儒家特别是宗亲的反对,也无法重用他,只能任命他去当小小的兰陵县县令。八年之后,楚国有人造谣说荀卿在兰陵图谋不轨,也有人认为荀子的学说对楚国来讲有些“危险”。荀子无奈,只得主动辞职,离开楚国回到自己的祖国赵国去。赵国国君表面上很尊敬他,拜他为上卿,但依旧无职无权。这时候,荀子已经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后来楚国又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说荀子是个治国的栋梁之才,要请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来,却依旧得不到众大臣特别是宗亲们的同意。于是这个“赵国的上卿”,不得不第二次去担任小小的兰陵县县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阴谋杀害,荀子失去了后台,终于第二次罢了官。荀子两次在兰陵县当县令,前后一共将近二十年。这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岁,就在兰陵安家,潜心著书,不几年就去世了。——有一种传说,说是荀况听说李斯当了丞相、害死了韩非,他就绝食而死。终年八十七岁。

可以这样说:荀卿一生,也像韩非一样,空有抱负,无法实现。他是儒家,但是反对孟子;实际上他也是法家。但是他的学说,基本上没有得到赏识和发挥,虽然八十多岁“终老天年”,实际上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他有许多学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韩非和李斯。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孙氏之儒”这一派的创始人(荀卿曾经改名“孙卿”)。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他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维护儒家的传统,猛烈批判以儒家正宗自居的孟子一派。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而荀子则主张“法治”,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孔子的“礼学”,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他对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荀卿嫉恨昏君乱世的政治,国家被灭亡,君主不遵循王政大道,而是被神鬼所迷惑,迷信巫师的吉凶之兆,接连不断遭到乱离,于是他考察综合儒家、墨家、道家的所作所为及成败得失,综合各家所长,加以整理论述,写成了《荀子》一书。荀况死后,就葬在兰陵。

荀子有许多名言,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等。

李斯专程去兰陵拜荀子为师,当时荀子已经七十多岁了。

(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网站首页 | 站点公告 | 最新福利 | 大神专区 | 完本专区

服务邮箱:3476288848@qq.com 客服QQ:3391237369

Copyright © 2016 时代中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6014634号

湖北今古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楚天181产业园8号楼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