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城南)人。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历任郎中、太史会、中书令职。著有《史记》。?
“咦?你透过窗口看看屋里的那个人。大冬天的,怎么满头大汗?”?
<p style=\"margin-left: 21pt\">
“唉!大概是读书太刻苦了吧?”?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正忍着遭受酷刑的痛苦,坚持写《史记》呢!?
在司马迁35岁的那年,父亲司马谈一病不起,司马迁请了许多名医给父亲治病,但都无济于事。眼看父亲快不行了,司马迁泪流满面。虽然病床上的父亲已不能动弹,但头脑还很清醒。一天,他张着嘴想说什么,司马迁见了,忙伏到父亲的床边问:“父亲大人是不是想对我交待什么?有什么话,您尽管说。”
父亲喘(chuǎn)着粗气断断续续地说道:“自从孔子整理《诗》、《书》,写成《春秋》以后,到现在已四百多年,诸候们你攻我伐,史书也没人写了。而今汉朝兴起,国家统一,君主贤明,大臣忠义,要写的东西可多着呢……我作为太史令(秦汉时期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的朝廷大臣),却没能完成撰写《史记》这一任务,内心十分不安。如今只有将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你要记住我的嘱(zhǔ)咐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它完成。”
司马迁听了父亲的话,哭泣着说道:“孩儿不才,但一定会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把《史记》写出来。”?
几天后,父亲司马谈病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着手为写作《史记》做准备。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刻苦攻读各类书籍,弄懂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的意思,哪怕只为一个词的用法,他也推敲再三,没有丝毫的马虎。除此之外,他还把他多年外出游历和实地考察而积累起来的资料翻出来,对历史传说、故事和典故进行校(jiào)正、整理、编写。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司马迁对天文、历法、地理、人物等各种知识都有了透彻的了解,开始了《史记》一书的写作。?
就在司马迁的《史记》已完成了一大半的时候,一场飞来的横祸突然落到他的身上。
那时候,有个叫李陵的将军带领五千步兵,被派去跟匈奴作战。他孤军深入,碰上了匈奴的主力。匈奴出动八万大军,而李陵只有不到一万多,因寡不敌众,最后失败投降。
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很不高兴。有一次,他召见司马迁,乘机问起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司马迁说:“李陵杀了那么多敌人,功劳也很了不起。至于他投降匈奴,可能是想以后找个机会,再报答国家。”?
当时,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带领三万大军,也同时去攻打匈奴,结果被打得大败而回。汉武帝以为司马迁帮李陵表功,是故意贬低宠妃的哥哥。他顿时板起面孔,大声责骂司马迁说:“你替投降的人辩护,这不是故意跟朝廷作对吗?”于是,他下令把司马迁关进监狱,判了腐刑。
腐刑是一种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酷刑,虽不会危及生命,却令人遭到极大的耻辱。受此重刑,司马迁真想用死了结自己的生命,但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又不甘心这样死去。他反复思考,决心忍受耻辱,顽强地活下去,把这部史书写出来。?
他出狱后,废寝忘食,继续写作。他在写作过程中,经常用古人忍辱著书的事例来激励自己。他曾对人说:“从前周文王被商纣王关了起来,写了一部《周易》;孔子被乱军围困以后,写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一篇《离骚》;孙膑被人剜(wān)掉了膝盖骨,写了一部《兵法》。这些人都是心里郁闷,或有理想实现不了,才写出这些著作的呀!”?
他艰苦地写作了好多年,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书。全书有53万字,叙述了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结构周密的通史。??
《后汉书》??
本篇成语解释:?
1.【无济于事】:wú jì yú shì 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2.【寡不敌众】:guǎ bù dí zhòng 寡:少;敌:抵挡。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3.【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不去睡觉,忘记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情,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