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2px\">对一个周期的完整描述</span></strong></h1>
如前所述,我们把各种事物的一个完备生长过程都看做 10,即都划分成10个阶梯,那么,在黄金分割的6.18处便是这个事物的鼎盛点(也就是从此开始走向衰落的点)。6.18 之前是前半个周期,之后则是后半个周期。
把周期时段划分为10与划分为12(或者划分为4、6、8) 其实都一样,它不改变原来事物的一个完整生长周期,只因为划分的人为性,造成了数字的不一致。例如,当我们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时,它就和12地支搭配起来了。以十一月表示为子,十二月表示为丑,与之相对应的是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六月为未月,七月为申月,八月为酉月,九月为戌月,十月为亥月。而同时,如果区划用4来表示,那么一年就可以分为四季,这四季中的1,其实代表了3个月。
要是把地支同一昼夜12个时辰联系起来,则子可以表示夜半,从23时到1时,丑则表示1—3时,其余类推。这是古人表示一昼夜的计时法,今人已经不用了,今天人们习惯使用一个小时的概念,这样就把一昼夜划成了24等份,古人的一个时辰等于今人的两个小时。不管你是如何区划的,一昼夜的时间长短并没有改变。
现在我们把一个周期划分成10个等份,与10个天干一样,1就等同于甲,2就等同于乙了。
因此,我们要向读者说的是,不管区划、分类如何,所面对的每一个事物的完整周期不会改变。
当一个新生事物破土而出时,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述的,这个事物里必定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假设一方是阴,另一方便是阳;一方是旧,另一方便是新;一方是压迫者,另一方是被压迫者。我们可以统一地用阴与阳来代表。
1如果既代表为一个成长的阶梯,也代表在这个事物中的势力,而总势力如果也为10分(阴与阳相加为10)的话,那么这个事物的运行规律就是这样的了——
先是从5分的阴中钻出了1分的阳(5分的阴减去了1 分,变成为4),故而第一步的状态就是4阴1阳;
然后,阳1成长为阳2,阴4减弱为阴3;
再后来,阳2生长成阳3,阴3再收缩为阴2。
接下来,就是阳4与阴1;
最后是阳5(阴为0)。
自然,事物的变化并非都是如此的顺利,阳1能够通行无 阻地不断长大,从1而2,由2而3,再由3而4。不是的,就像一个春天来到之时总是有几场寒流总是有几场倒春寒一样,从1变成2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有时1退化成0.5,有时2 退化成1.5,这种小的不规则的波动是经常发生的,而对于一个具体的阳1而言,甚至有可能被阴4吃掉而成为0。
这种现象,在阳数愈小的状态下愈容易发生,即在阳1状态下最易发生倒退现象,到了阳2时情况就好一些,到了阳3、阳4时情况就更加地转好了。我们用春天来比喻这个阳是十分妥贴的,愈是初春时节,春寒料峭就更加严重。故而世间有一句俗话,叫做“二八月乱穿衣' 二八月所以乱穿衣,不但由于人们穿衣时还有个惯性存在,更由于初春或秋末时节,经常容易发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结果。二月,就是阳还处于1至2的阶段,它常受到阴的包围与袭击,它想成长又 不时遭到了削弱a而八月之时,则是后半个周期开始了,而阴开始钻了出来并形成自己的力量,即成了阴1与阴2。阴扼杀阳的现象犹如春之寒扼杀暖,阳扼杀阴的现象犹如秋之暖扼杀寒,这两个时期都时时处于反复动荡之中,因此变化多端,叫人防不胜防。
到达了阳为2.5与阴为2.5之时,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出现了第一次的动态平衡,然后,阳2.5再成长为阳3、阳4与阳 5。
到了阳5之时,实际上是下半个周期的开始。这个周期由阴1发起挑战,阴1的产生,标志着阳5减弱成阳4,这时新事物的状态是一个对旧事物的否定,它的形状是倒过来的,它的发展规律是:阳4对阴1;阳3对阴2;阳2对阴3;阳1对阴 4;进而达到阴5……
这样,一个周期的10个等份就编排出来了:第一个阶段,阴5;第二个阶段,阴4阳1;第三个阶段,阴3阳2;第四个阶段阴2阳3,第五个阶段,阴1阳4;第六个阶段,阳5;第七个阶段阳4阴1;第八个阶段,阳3阴2;第九个阶段,阳2阴3,第十个阶段,阳1阴4。到了第十一阶段时,则又回复到了第一个阶段,即完成了一个周期运行,这时新的周期开始了。请看图表:
若是我们打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年的冬至这一天,是5分阴之时(阴气最盛之时),由这一天开始往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到了春分这一天,是2.5阴与 2.5阳构成的第一次动态平衡。到了夏至这一天,是5分阳 (即阳气最盛之时)。然后,新阴又开始跃动于时序之中,到了秋分这一天,新阴已长大为2.5,可以同2.5阳相抗衡,两者取得一种新的平衡了。而时日再向后移动时,阴气继续上升,阳气不断下降,到了第二年的冬至这一天,阳气消尽,阴气达到最盛状态(5分)。这样,从一年的冬至到达第二年的冬至,阴与阳的变化完成了一个周期(循环),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复到了原来的状态,其实是一个螺旋式的升腾过程。
在这个全过程中,产生了两个平衡态,一个是春分,2. 5 阴与2.5阳。另一个是秋分,也是2.5阳与2.5阴。不过,这两个平衡态有着形似而实不同,春分之时,虽然阴阳平衡,但这时是阳处于上升(进攻)趋势,因为再往后,是阳能够从3走向5,而阴只能从2退缩到0;秋分与春分正相反,秋分的平衡是阳气开始退缩,阴气的力量在生长(进攻)。因此,同样的2.5阴与2.5阳,情况是不会一样的。要是我们在这个大比 喻中再打一个小比喻,这种平衡,就像是两个拳击运动员。他们开始打出去的拳头同样有力,但一个年龄已经35岁了,而另一个的年龄才不过25岁。35岁代表着那个退缩的因素,25 岁代表着那个成长进攻的因素。这也就是说,当甲拳击运动员在春分之时达到了 35岁,而乙运动员才只是25岁,他们看似平衡,说起来还是乙运动员前途无量。而到了秋分之时,乙运动员就变成了 35岁,与他相对的丙运动员刚开始到了25岁的年龄,那么即使这一场比赛在五六个、七八个回合时可能打一个平手,要是再往下比下去,肯定丙要战胜乙,这是没有疑义的。
换一个区划无异于换汤不换药,要是我们把10个阶段变 成12个阶段,就像十二地支那样,那么,冬至这一天可以看做 6分阴,夏至这一天可以看做6分阳;春分这一天可以看做3 阴与3阳;秋分这一天可以看做3阳3阴。现实的规律并未因此而改变。
这,也许不仅是指一年四季的转换,也不只是指一个运动 员体力随年岁的变化规律,几乎可以说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共同规律。
这中间,对于阳气而言,它从0起算,到达5为最强盛时期,当这个时期一过,它虽然走向了衰退阶段,不过,由于它强大后的惯性,它的盛威还得持续一个时间,所以黄金分割将最佳点定为0.618,以10来乘就变成了 6.18,即夏至过后的一小段时间里。而对阴气言之,它的最佳点则是冬至过后的一小段时间里。
拿清朝的300年江山做例,它的“阳气”最盛时候应当是处于第150年的位置上,即5/10之处,不过从这往后30年 (即6.18/10,到达180年)还是一个最佳时段,这就是乾隆执政的后半期。
毅力因素比智商更重要
上面已经述及,由0 (0像一个大鸡蛋,1从0中脱壳而 出)产生1不易,由1成长为2也很困难。
这个道理十分简单。其一是无论是阳1还是阴1,当它冒出来时,它的四周都是被“排他性”的东西所包围(阳1周围 有阴4;阴1周围有阳4)4
这就是说,当1 一下子冒出地面时,它所进人的环境是一个陌生的环境,说轻些是它并不适应这个环境,说重一些是它周围有排斥势力的密布,这个势力企图要围剿、扼杀于它,因此这个1必定是多灾多难的。
最恰当的比方还可以拿时序的变更做例子g初春下一场雪与初冬下一场養,这两场雪下时天气温度一样(例如都是零下3度),可初冬的那场雪很快就化尽了,而初春的那场雪则久久不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出在“地气”上,一冬下来,地里面都是寒气与冻土,落雪有了地气之“冷”的支撑,得于暂时存留。而秋末冬初时节,地气还有着秋之余温,雪一落地就很快被融化了。雪,就象征一个初生事物,那么,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它的生存,这是错不了的。
其二,1刚出生之时,势单力薄,既没有盟友,也没有另一个1来支撑9正像我们今天解释那个“人”的写法,说人字含义就是两个人要互相支撑。没有任何力量支撑的孤独的1,肯定是不利于它的生长的。
不但它是孤独的1,而且这个1本身还处于稚嫩状态。它刚刚站立起来,体力不成熟,晃晃悠悠、趔趔趄趄、跌跌撞撞;思想也不成熟,瞎冲瞎突,方向不明,目标不准。
但是,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正是因为它稚嫩,没有经验,也就没有条条框框,没有包揪。在瞎冲瞎撞之中,既存在着失败,也存在着比成年人没有的大胆,这种大胆里或许有着若干的成功希望。
从1转化成2,初如一个小孩子成长一样,要说的因素是太多太多的,什么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什么努力发展孩子的智能与毅力,什么因材施教等等,这些大实话在这里就用不着多说了,让我们举出几个例子来,看从中能够得到一些什么启发吧!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的例子:
韩国前总统金泳三的祖辈父辈在金泳三很小的时候,就时常教育他长大后要做有出息的人,而想大有作为必须要从小就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金泳三在长辈的谆谆教诲下,少时读书就很自觉很勤奋,因为他心中已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他还用毛笔将自己这个远大的志向写成 横披“未来的总统金泳三”,并将这个横披贴在他读书时寄宿的陋室的土墙上;但是他的这个雄心遭到他的许多同学的嘲笑和奚落,他们认为金泳三小小年纪竟如此狂妄,简直是异想天开。他的同学中有一位叫金宇铉的对金泳三冷嘲热讽之后,还将金泳三备加珍视的横披给撕掉了。这令金泳三很不愉快,俩人后来争吵起来,第二天 金泳三重写了 一张横披贴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又被金宇铉撕得粉碎。这件事令金泳三十分气愤,俩人由争吵逐渐升级为大动拳脚。事后一段时间,俩人还为此断绝来往。金泳三并不罢休,又写了第三张“未来的总统金泳三”的横披端端正正地贴于原处。金泳三认真而坚定的态度感化了金宇铉,他认识到:不应该嘲笑别人立大志,于是主动向金泳三道了歉,肯定了金泳三的雄心壮志,还祝愿金泳三的宏愿能最终实现。两个人也由吵闹打斗成了挚友。
金泳三少年立大志,并且矢志不渝,即使偶遇挫折,想到理想在向自己召唤,便又重新振作起来。他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四十年如一日,为着这个理想而进行艰苦卓绝的不懈斗争,最终实现了他所立的远大理想,他不只当上了韩国总统,而且还是韩国第一位民选总统。(注:张理智著《韩国人怎样教育孩子》,昆仑出版社1999年1月出 版,第70-71页。)
从小立下如此大而具体的志向的人很少很少,立了这样大志的人竟然没有中途改变,一竿子到底地实现了的人更是太少太少。从这一点看,金泳三是一个特例,不过,这丝毫不改变我们想要说的话的重要性:当一个人处于1的少年时代时,就应当有一个远大的志向。
韩国还有一位特别人物,叫金雄镕,他被称为早慧的神童。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集》中,对他就有记载。他在四岁零八个月时首次在日本电视台亮相表演,用朝、英、德、日等四国语言作诗,能用微积分运算。他的智商(IQ)测定高达210, (而一般人的智商达到130就视为超常天才儿童了)。
金雄镕被誉为“神童”,其实“神童”并不神,是金雄镕的父母花费大量心血,赋予巨大的教育热情,对他早期教育得法而获得的丰硕成果。当然,如果没有在基因里打下高智商的本质,光靠后天的培养也无济于事,正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相辅相成,才使金雄镕名震天下。
雄镕8个月时,有一天,爸爸的几个学生到家里玩,下了五六盘将棋(一种日本象棋),而当时一直在旁边的雄镕对别人下将棋表示出极大的关注,那几个学生下棋移子时偶尔嘴里还说棋子名称,如“车”啦包”啦(“包”类似中国象棋中的棋子“炮”)。雄镕看在眼里,记在心 里。他开始摆弄将棋棋子玩。他手里拿着“车”说:“切、
切。”又拿着“包”说泡。”父母听了既惊讶又高兴,因为他们从没有教他将棋棋子的名称。但是不管怎样,这件事清楚地表明自己才8个月的儿子真的巳初步具备了识字能力了。父母也知道此时的雄镕对将棋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迫切想知道其他将棋子叫什么,如果这个时候趁 热打铁将将棋棋子上的字全部教给他,效果肯定极佳。于是,这一天雄镕的母亲没有去学校教书,而是留在家里,她把将棋棋子名称全部教给雄镕,反复教了三四遍之后,雄镕兴趣盎然地轻松地将棋子上的字全部记住了。
这之后。雄镕的父母极其认真地给雄镕订了一个正式的教育计划,开始让他学习了。父母深谙年幼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并不采用强迫的方法,而是抓住他的好奇心理,多诱导他鼓励他,让他在类似游戏的学习中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
父亲教雄镕学数学前,首先也是先设法让雄镕对数学表现出兴趣才正式教他。一开始,教他从1到10的阿拉伯数字,父亲反复有滋味地读给他听,雄镕果然很有兴趣地模仿父亲读那些数字。然后,父亲就想让他一个人试读,鼓励他:“雄镕,能不能自己一个人读给爸爸听呢? 雄镕很聪明,爸爸相信雄镕能行的。”父亲的鼓励让雄镕 很高兴,他自己一个人读起数字,结果他一口气读到10; 接着,父亲又将数字随意写到卡片上,鼓励他将数字顺序排列起来。开始他将7和8的位置摆错了。父亲一边夸奖一边温和地指点他:“雄镕,要是将7和8的位置不弄错,那就更好啦!”经父亲一指点,雄镕能正确地将数字排列起来。
雄镕11个月时,父母打算教他朝鲜字(韩字),他们认为教小雄榕文字要注意趣味性。于是他们买来120张卡片,在其中60张卡片上画上动物、植物,各类车辆如火车、电车、公共汽车之类的画,在另外60张卡片上写上画的名称。然后就开始和雄镕玩卡片游戏。雄镕很喜欢玩这种卡片游戏,连续玩了两天卡片游戏之后,他就完全能准确无误地读出那些画的名称了。后来,雄镕又对汉字产生了兴趣。他还不到1周岁时,一天,他东摇西晃地走着走着,无意中看见了地上一张报纸,出于好奇心,便将报纸捡了起来,指着报纸上面的汉字“车”问父亲广爸爸,这字念什么?”父亲很注意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马上告诉他“车”的汉字念他很高兴,小嘴里“车”、“车”地念 叨个不停。以后,他每天都拿来一个汉字要求父母教他,父母对这个满脑子充满着好奇新鲜感的宝贝儿子总是有问必答。在雄镕1周岁生日时,他已经会念不少汉字了。①
就是这位雄镕,年幼时就去到了日本,在日本的电视里为大家表演高等数学题,他非常熟练地解开了连大学生也难以解决的数学题,这已使当时的人们大为惊叹。他不仅有令人惊叹的数学解题能力,其记忆力、语言能力也强得令人吃惊。一时间,小雄镕声名大振,雄镕父母对自己悉心培养出来的“神童”儿子备感自豪。
雄锫这个天才也属一个特例,像这样4岁就能通晓四国语言,解高等数学题的人,很难找到几个。在他的遗传基因里,肯定有着天才的因素,不过,后天父母为他的教育也不可否定。
今天我们的认识已经比过去大大地进步了,要是退回去四五十年,我们大人是不会在孩子幼年时教太多东西的,那也是一种好心,认为孩子脑袋瓜子嫩,学得太多要损坏脑子。现在则认为从胎教开始就得训练孩子了,尤其是幼年时学习外国语言,更是学得最快的时候。所以,开发智力应当从幼年时开始已经成了我们的共识Q.
①张理智著《韩国人怎样教育孩子》,昆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第81—83页。
更为有利的条件是,今天电脑(多媒体)的发展,已经为我们的孩子在玩与学习的结合上解决了问题,一边玩,玩就等于学习,成了统一的东西,而过去大人经常训斥孩子的“别贪玩了,好好用功读书”这句话快要退出生活的舞台了。
不过,就是学习的工具再发展,像雄镕这样聪明的孩子, 在4岁时就能达到这样成就者仍是少而又少。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强调的是先天与后天因素结合的重要性。
从1生长到2,要解决的一个最大问题还不是父母如何 为孩子培植出一个最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由于中国今天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把孩子当个宝,百般呵护,不让他吃一点苦的想法的父母也越来越多。按理来说,阳1出生于阴4的条件下,是困难大于自身,所以每个家庭都用着自己家庭尽有的力量,为孩子排除各方面的困难,让他生活得更悠哉游哉一些。
然而,我们要说,那个阴4,确是孩子成长的阻力,不过, 这种阻力也“功不可没”,那就是它能够锤炼阳1在弱态时的意志,使他变得更坚强更快成熟起来。父母帮助孩子排除阻力的办法,给今天的孩子带来了一个先天不足——使他们太娇气,吃不得什么苦,会令他们长大后在挫折面前易生“软骨病”,缺乏了若干的毅力。
美国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不能不算是美国实业界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他到1919年去世时为止,向慈善事业捐款就有3.5亿美元,要是按当今的价格计算,他的捐款已经超出了20亿美元。
内基是一个出身于贫穷的苏格兰移民家庭的小男孩,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很有点像我们前面说到的杜月笙。从他给一家电报公司当报童起家,终于在他35岁时,崛起为美国帝国的建筑师之一,他开创了美国的钢铁工业,并且积累了一笔富可敌国的财富。当卡内基向一位叫拿破仑•希尔讲述他的“成功原则”时,希尔深受启发。
卡内基告诉他,“一个年轻人要能够继承的最丰厚的遗产,莫过于出生贫贱之家”。卡内基并不认为他的卑贱出身妨碍他走向成功。相反,这恰好能鼓舞他克服一切困难,去争取达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卡内基声称,只要一个人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观念,那么无论他是否出身贫贱,都不会影响他取得成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们,并非具有别人所没有的特殊天分。自信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培养自信心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卡内基成功的哲学中,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如果一个人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要求,制订了明确的实施计划,并且确实着手去做 了,那他就没有理由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取得成功。只有那些因循守旧、坐失良机的人,才会失去信心,最终一事无成。”
希尔问道如果一个人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也制定了计划,并且付诸行动了,却不幸遭受了挫折,那该怎么办?他的自信心不就因此而遭到打击吗?”
卡内基笑了,“我知道你会问这个问题的,因为这一点对于你理解我的话十分重要。我相信每一次失败之中,就失败本身而言——都存在着相应的有利条件。研究一下真正伟大的领导人,你会发现他们所取得的成功,都是和他们所经历过的失败成正比的。生活有自己一套办法,让人在暂时的失败中不断积聚力量,丰富自己的智彗。”
希尔穷追不舍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并不会相信每次失败都会有相应的有利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他该怎么办呢?”
“要想避免被失败打倒,最有效的方式,”卡内基说道,“就是在失败到来之前,就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接着,他又阐述了成功地控制思想的必要性。他说,思想是人类无穷无尽的力量的真正源泉。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造就了一个人的本身。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你认为自 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到这里,卡内基回想起50年前,当他还只是一名工人时,他常听到另外一个工人抱怨说,“我痛恨贫穷,我真的受不了 ”,卡内基告诉希尔,这个工人直到现在仍是个工人,因为他早已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在贫穷上,导致了思维停滞不前。“如果当初他说‘我喜欢富有,我一定要发财致富’,那么他就会约束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目标上去,他肯定会获得成功——而不仅仅只会在那里对自己卑微的现实地位感到厌恶(他的观点后来成为希尔提出的“积极人生观”的基础。)(注①拿破仑•希尔著《一生的财富》,海南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卡内基的观点十分明确,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毅力因素 (或者称之为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从1到2,从小到成年,最应当培养的是不怕挫折、战胜困难的精神,其次才是智能。要是一个天才儿童,他的智商极高,就是经受不起挫折,怕三怕四、畏首畏尾,一经打击与失败就唉声叹气,从此就像丢了魂魄一样,这样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德国的《商报》在1999年1月23日发表了戴夫•乌尔里克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使知识真的变成力量》,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公式:知识资本=能力x热情。
他说——
知识资本=能力X热情。一家企业的知识资本可以按照这个简单的方程式计算。能力强热情低的企业拥有天赋、但不去完成其任务的工作人员。热情高能力低的企业拥有缺乏教育、但能很快完成其任务的工作人员。 这两种情况都是危险的。由于这个方程式不是用“ + ”, 而是用“X”,低能力值或低热情值都会导致总的知识资本值的明显下降。
这个公式也可以运用到一个人能否很快做出成绩来。一个人的能力,包括了他的智商和学习到的知识(技能);他的热情,则包含了他的非智力因素,即热情和毅力。两者不是相加,而是相乘。相乘与相加所以不同,是相加中,任何一个因素较高而另一个因素较低都影响不会太大,因为只是削减了低因素的几个数,是呈等差数列下降。而相乘则不一样,颇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味道。换句话说,如果是相乘,那么如 果两者都高,总数就会成等比级数上升;两者都低或者任一者 低,都会成等比级数下降。
我们假设能力值最高定为5,热情值最高也定为5,那么 相加值最高数为10。相乘数最高则为25。
而如果某一个人的能力为5,热情只为2,两者相加等于7,与总值只相差3(即与10相比);而当2与5相乘时,总值就变成了 10,与最高数值竟差了 15。要是热情只为1,那么相乘数就变成了 5,与最高数值相差更巨,差距竟成了20。
尤其可怕的是,一个人十分平常,能力只有3,热情也只有3,那么两者相乘,3 x 3 = 9,这个人还能做出些成绩;要是某一个人能力为5,而热情只等于0,或者热情为5,能力只等于0,结果都一样:5x0 = 0,0x5 = 0。这个高能力低热情或高热情低能力的人远远不如那个两者都平庸的人来得更好一些。
这样,我们就能够从中得出两条寻常的却是十分管用的结论:
•毅力因素高于智力(能力)因素;
•毅力与智力因素的关系是乘法关系,而不是加法关系。
你的这个1变2与他的这个1变2
假如一个人活到80岁,把他的年龄段划分为10个区段, 每一个区段的1就是8岁。那么,不管这个人努不努力,是个天才还是个白痴,他总会从8岁再继续长大,到16岁、24岁、32岁,直至他活到80岁而死去。所以,这个年龄的1,会自然成长为2、3、4,谁想阻止这种成长都不可能,除非把这个人从肉体上消灭。
而另外的一个变数,就不是那样容易水涨船高了。那就是某个人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思维的创新与发明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水平,顽强的意志水平等等。
这是个先天的基因中埋藏着的天赋水平再加上后天磨练与努力的综合。
极有可能的是,当某一个人年龄的序数从1(0~8岁)跃升到2(8—16岁)时,相应的能力x热情那个因素开始与此相脱节了。这种脱节(也可以叫位差)既可能呈正,也可能呈负: 即某些人的能力x热情的指数提高很快,上升到普通人的平均值(应当是3即16至24岁)的位置上,而另一个人则当他年龄增长时,他的这方面能力还停留原来的位置上(即他到 16至24岁时,他的能力与热情的乘积还停留在8至16岁的阶段)。
在过去,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种脱节,认为只要随年龄的增长,大家都在相似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都会差不离的水涨船高的,用不着过多的担心他,其实这就错了。
例如,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一个神童,小的时候很聪明,七八岁时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而到了这个人大起来后,却什么作为也做不出来,成了一个平庸的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中国人叫它为“江郎才尽”,而且颇为迷信地认为:这个人小的时候聪明过度了,大起来就变傻子了。还是小的时候笨一些好。
这种糊涂认识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里确有位差的存在,这个存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这个人肯定是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脱了节,用数字来形象地比喻的话,就是:年龄序数永远会从1到2到3到4,直至到10,而能力与热情序数则可能出现了从1至2至2.5至3 至3.5这种位差,即当这个人年龄达到了 5(32—40岁)时,他的能力和热情的乘积还停留在3.5的水平上。
2.即使这个人学习也十分努力,知识的掌握也循序渐进,没有丝毫脱节,但是,他的热情方面(干劲、情绪、意志力)并没有水涨船高,反而变得较低,那么,他的能力x热情的指数就会下降得很快(呈等比级数下降)。那些悲观厌世、借酒浇愁、怨天尤人的表现就是这方面的具体反映。因此,他虽然到达了应当干大事的阶段,却是能力(或者热情)已经不适应于他的年龄段了。
这个用能力相乘于热情的公式十分严峻地告诉我们,随着年岁的增长,与之相配合的是两个因素(能力与热情,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乘积做基数在配合着增长,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因子突然减弱了,那么,整个乘积就下降极快,这个人就要被时代淘汰了。
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来说,你尽可以能力一般一些,但不要过低,你尽可以热情欠缺一些,但不要过于冷漠,任何一个因子的过低(下降为1与0)都会严重地影响到乘积的骤降,从而使你变成了一个落伍于别人、落伍于时代的人。
我们都知道,清朝入关建立朝代时,它的八旗子弟是生龙活虎的一群,然而到了清朝政府灭亡前后,“八旗子弟”成了“提不起来的刘阿斗”。一个含义——没有出息的一群了。这里面,社会运势的盛衰当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在旗的子弟们没有了精气神、懒散而缺乏热情是主要原因。消极与颓废不仅成了他们能否自立自强的致命伤,也成了他们能否自己养活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我们收集到1912年8月17日杞忧生(肯定是一个化名)登于《爱国报》上的一篇文章(其时清王朝才灭亡1年时间),在这种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这位先生立即忧虑起在北京旗人子弟的生活能力,可见这个问题已经是那时的突出问题了。
北京人宜改习惯
社会间,各有各的习惯,无论哪一国,全都免不了的。在这种种的习惯上,最能体察人情风俗;从习惯上,即能体察人民之智愚,国家之强弱,凡无关紧要的习惯,好与坏,都可听其自然;若是与生命财产有大关系的恶习惯,可是非速改不可。
北京自去年至今,街面儿上的精神差多了。居于北京的外省府人,都早打了拆大改小的主意。我们北京的土著,要是照旧的醉生梦死,岂不是甘心饿死吗?
北京人的生计,本来就不宽绰,旗人吃的是有数的钱粮,汉人多是当差应役,阔一点的,亦不过每月多进些现抓的钱,真正大买卖大生意、大农家、大工艺,你看哪有北京人?现在,局面已大改观,北京人仍要本着那旧日的思想与习惯,可就有点儿不合势了。
各部院衙门的章程大改,裁人的裁人,减薪的减薪,外省来京谋食的,门径势力,都比北京人大,北京人慢慢就要被淘汰下来了。钱当商都是山西人,米粮油盐绸缎布匹多是山东人,洋广杂货多是深武饶安南宫冀州人,炉食茶叶多是京东京北人。北京人受穷有原因,大家至今不醒悟。谋生之道,不外乎农工商,既没有庄稼地,就得习学个手艺,或者是习学买卖。北京人有家庭教育的很少,有了孩子,就仿佛养活猫儿狗儿玩艺儿似的,娇生惯养,一点苦楚亦不教孩子受:十七八岁一无所能,又不上学好好地念书,并不送个正经买卖地方,习学生意。好吃 懒做,染了一身贱毛病。所以,外省外府的铺户,亦都不收北京人学徒。北京人性情骄,爱闹脾气,嘴馋,好花零钱,不听教训,不守铺规,好打架拌嘴,性不长……
这篇文章虽然都是些大实话,却活灵活现了当时北京人的种种毛病、种种短处,作者尽管说这是习惯上的弊端,其实是精神上的。就智能而言,土著北京人并不比任何外地人差, 差的是精神气——这些因为北京人大都是旗人和当差的汉人的后代,他们骄纵惯了,养尊处优惯了,到了穷途末路、社会变革时期,家境凋零,感叹之中又感无奈,一派的颓唐委靡。他们大事不能干,小事又不愿干,就是穷死了还要端着个架子,这是很可悲可怜的现实。
由此可见,一个高智能没有精神气的人,甚至比不上一个两者都平平的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这也就是说,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家族,或者像北京人那样一个群落,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年岁从1增长到 2到3,而智能、热情两个因素只要有一个跟不上这种同步增长,都会出现下滑,而这种下滑的人如果落在一个积极的群体之中,他就会显得更落后于他人。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美国有一位最有影响力的女强人,名字叫凯瑟琳•格雷厄姆,她的自传《个人历史》荣获1998 年普利策自传奖,在美畅销30万册。
凯瑟琳自1963年起担任《华盛顿邮报》公司总裁,1969年起兼任《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在她的任内,该报素质、声望及销路蒸蒸日上,终于成为美国最受重视的报纸。
凯瑟琳的父亲是在美国出生的法籍犹太人,有着精明的生意头脑和经济眼光。1933年他辞去公职(晚年他曾任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在拍卖会上用82.5万美元的低价标得当时摇摇欲坠的《华盛顿邮报》,并立志将它办成高素质的报纸。
1940年,23岁的凯瑟琳与25岁的法院书记菲尔•格雷厄 姆结婚。后来,菲尔以女婿身份接管了岳父的报业,妻子凯瑟琳反而回到了厨房,成了丈夫的附属品。
菲尔•格雷厄姆虽然不乏聪明的头脑,但是是个没有出息的家伙。他酗酒作乐,乱搞妇女,后来得了精神病,又携本报年轻的女记者罗冰出走,要求凯瑟琳同他离婚,并要求凯瑟琳将握有的股权转让给他。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凯瑟琳态度强硬,拒绝交出报纸股权。
1963年6月,菲尔结束与罗冰的关系,返回家中,随即进入精神病院。明白此病还将复发,自己必将失控,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心。8月3日,他在别墅开枪自杀。
凯瑟琳以遗孀的身份接管该报,留给她的实际上是被菲尔搞得很不像样的乱摊子。她以顽强的毅力从头学习管理、谈判、商业、财务以及电脑等种种完全陌生的知识,在周遭众人惊疑的眼光中摸索前进,吃尽了苦头,犯了许多错误,但终究逐渐站稳了脚跟。她在工作中一方面改造自己、重建自信,一方面在人事与管理上整顿《华盛顿邮报》与《新闻周刊》。她决心实现父亲的夙愿,要把该报办成第一流的报纸。
这时,有两件关键性的大事将她推向全国、全世界舞台。第一件事就是所谓“国防部文件案”。更加戏剧化的是第二件大事——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华盛顿邮报》以其追査水门案中的卓越表现与道德勇气,实至名归地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公共服务奖,凯瑟琳本人也获得两项报业大奖,并成为“杰出报纸负责人”。
用不着别的人来做比较,凯瑟琳丈夫菲尔•格雷厄姆的智商与能力并不会低于凯瑟琳,如果真的是低,那么,凭凯瑟琳父亲那犹太生意人的眼光和凭凯瑟琳的眼光,不会选择这个女婿(丈夫)。菲尔与凯瑟琳相比差的恐怕就是毅力和奋发上进的精神,到了菲尔要举枪自杀那段时间里,菲尔的热情(包括其他非智力因素)已经到了零,即使他的能力算做是5,也 都无法改变这个5x0 = 0的乘积;凯瑟琳在悲恸中上任,她既有先天父亲的那种基因,也有后天不服输的劲头,她的热情因素应当是5,所以凯瑟琳的乘积是5 x 5 = 25。两者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因此一个人能够成就伟业,而另一个人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成为一具臭尸。
也许,说了那么多的话,最后可以归纳的话却只有一句:每个人的年龄都是呈线性增长的,而每个人的能力与热情的乘积却不会呈线性增长,它可以呈等比级数增长,也可以成等比级数递降。正是这种差别,造成了千千万万人物中的千千万万的差异,令我们的史学家们为之不断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