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寺落成后,芜寺村也跟着叨光,变成了一块风水宝地。第二年春节过后,鸡鸣寺又迎来了一批干部模样的人。这天太阳刚挂上林梢,庙前就停了一辆桑塔纳,从车上下来的四个人,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登进了正殿。他们点蜡燃香、焚纸化钱后,一一向观音娘娘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随后,为首一个披银灰呢子风衣的向主持要签来抽。
韦玉仙瞅他下巴虽尖,额上的鬓角却很高,鼻梁也还端正,便双手合十,开口问道:“敢问贵施主是不是建设局的郎局长?”
呢子风衣诧异地反问:“师傅深居山中,怎么会认识郎某人?”
韦玉仙微微一笑,平静地说:“我同郎局长素不相识,只晓得菩萨指点你来到本寺,是为在这里修建一座水泥厂而求神问卜。”
郎局长更加吃惊,果然名不虚传,庙小神灵大,这么偏僻的山野小庙居然真藏着活菩萨。近几年,韦玉仙一直没下地劳动,也没操持家务,专注佛事,心无旁骛,蜡黄的面色渐转红润,两颊也日趋丰满。郎局长越瞧她越象个活菩萨。郎局长名叫郎士才,是乌油县建设局的一把手。
本来,省里的二级机构称厅,地区行署下的机构称处,县里的二级部门叫科的。七十年代后行署下面的处改称了局,县长、书记们见下面的干部喜欢攀比职务高低、级别大小,便顺着他们的意思,将原来的科改叫了局。头头们齐刷刷的都成了局长,他们手下的股长也拔苗助长地成了科长。尽管坐的还是那把位子,管的还是那点地盘,可官名好听了,省、地、县的局长搅成一锅粥,伯仲莫辨,下面的占强,别人叫着响亮,听着的自我感觉也痒酥酥的,好像官职真上了一级台阶。
郎局长并不满足于这种痒酥酥的幻觉,他自认年富力强,完全可以脚踏实地地上一级台阶。建设局根据地质资料查明,南大山的优质石灰石储量很大,适于生产水泥,以前仅用来烧石灰是一种浪费。郎局长向上申报项目,拟在此地建一个水泥厂。他组织专班跑了一年多时间,好不容易才落实资金和设计方案。这一项目顺利完工投产,将是郎局长的一大政绩,他的仕途生涯会因此而获得一笔政治资本。
久闻鸡鸣寺的菩萨灵验,他特来烧香拜佛,求个兴旺顺利,也有心验证一下菩萨的法力。但是,建厂的信息和他们的行踪一直未在此地泄露,庙中的主持竟然未卜先知,一清二楚,不由得他不心生敬畏。
他的态度也愈加虔诚起来:“请问师傅,对新建水泥厂菩萨有何训示?”
韦玉仙口念一声“阿弥陀佛”,静默片刻后才作答:“菩萨早有示下,施主兴办实业,造福乡里,功德无量。这一功德圆满后,施主还要飞黄腾达呢。”
菩萨惦着功德钱,话语也净拣好听的讲。
郎局长最喜欢听的就是这句话,忙吩咐随行人员掏钱上香资。他接过了十张百元大票,必恭必敬地投进了功德箱,口口声声请菩萨慧眼关照、多加保佑。尔后,又循规蹈矩地磕了三个头,深深地作了个长揖。
领导带了头,三个随从不敢怠慢,照葫芦画瓢的行完大礼,才向韦玉仙告辞。
桑塔纳径自开进梓墟镇镇政府大院,一来给镇里的土地爷拜个晚年,二是恳请镇政府对于兴办水泥厂给予大力支持。镇政府领导已接到了县政府的电话通知,并安排镇长司正人协助水泥厂抓筹建工作。
郎局长将随行人员作了一番介绍。最后介绍的是一个中等身材凸肚肥臀的白胖子:“他叫马兴家,在芜寺村土生土长大,现在是我们局的生技科长。这次任筹建指挥部的副指挥长,在此坐镇,负责具体事宜。希望各位多加配合,支持他的工作。”
大家分别握手后,马兴家又进行补充自我介绍:“我哥哥就是芜寺村的支书马兴国。”
石书记笑了笑说:“你在这里坐镇指挥是再好没有的人选,筹建工作一定会得心应手。”
马兴家哈了哈腰,故作谦虚一番,再三拜托各位父母官鼎力相助。
郎局长说要抓紧工作,辛苦司镇长带我们去踏勘一下厂址。
他们一行驱车来到芜寺村,找马兴国、丁开书带路,到鹞子山附近仔细地视察了一遍。初步选定苟全福的生产小组划出九十亩地做厂区,还想把村办石灰厂的采石场征收下来做矿山。丁开书又去叫苟全福来参加协商。
这九十亩地铺展在鹞子山脚下,开阔平整,都是苟全福组里的当家地,现时正长着齐肩高的油菜,枝繁叶茂,绿油油的,菜梗尖尖上刚开出金黄的花骨朵。这样旱涝保收的水田,全组人均不到一亩。三人都建议另选一块地方,把这么好的良田糟蹋了太可惜。
马兴家说你们别小家子气,水泥厂建起来后效益比种庄稼强一万倍。
种庄稼也确实没有效益,乡村的土地集体所有是个名分,真正的老板还是国家,国家建设要征用,他们也无话可说了。
中午,司镇长当东道主,在丁开书的餐馆里宴请大家。丁开书第一个给郎局长筛茶,郎局长却从公文包里掏出个亮晃晃的杯子,小车司机达东山忙接过去叫服务员添水冲茶。大伙都惊奇地盯着这个茶杯。
这是个不锈钢保温杯,泡茶把茶叶煨的稀烂,味道寡淡寡淡的。它的新奇在于刚问世,价格卖到三百多元。在茶具开发上,乌油县的干部屡有创新,始终引领着消费潮流。从普通的盖盅、玻璃杯,发展到带套隔热杯、磁化保健杯、紫砂杯、不锈钢杯、真空杯、紫砂磁化保健杯、……,新款式层出不穷,做工越来越考究,功能越来越齐全。小小的茶杯成了联络感情的礼品,成了增进理解的话柄。
农民讥笑他们:“城里的干部下乡来,包里别着个牛卵袋,不为盛水泡茶喝,只是向人作显摆。”干部们认为这牛卵袋不可不显摆,新闻镜头中领导的桌上都有这么个杯子,你也同样有一个捧在手里,那地位、身份、气派,全都有了。
(著名作家陆文夫写过一篇小说《美食家》,真正的美食家要算郎局长、司镇长这些人。他们无论在经济能力方面,还是在精神愉快的层面上,都要胜人一筹啊。后文将向大家揭示。)
《官场纵横》独家发布于 时代中文网,本站提供《官场纵横》最新章节阅读。